近日,在上海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宗明介绍《“十四五”时期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相关情况。
宗明表示,“十四五”时期,上海开启了国际贸易中心能级提升的新征程。《规划》提出了“1+6”的发展目标。其中,“1”为总目标,即经过5年努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实现跃升。“6”为6个具体目标,即基本建成全球贸易枢纽、亚太投资门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贸易投资制度创新高地,全面建成国际会展之都。
“十三五”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目标实现
据介绍,经过5年的接续努力,尤其是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上下迎难而上、奋勇攻坚,推动商务经济运行逆势增长、量质齐升,确保了“十三五”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既定目标如期实现。
世界级口岸城市地位更加稳固,口岸贸易额位列世界城市首位。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015年的1.7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1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6万亿元,位列全国城市首位,消费潜力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显现。
贸易主体能级持续攀升,千亿级市场平台数量从2015年的5家增加到1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分别从2015年的535家、396家增加到2020年的771家、481家,钢铁、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成为国际市场重要风向标。
贸易制度创新持续深化,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和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更加完善。
多项重点任务涉及数字化
“十四五”时期,上海开启了国际贸易中心能级提升的新征程。对应6个发展目标,《规划》共提出6方面23条重点任务措施。6个方面分别是:第一,培育外贸综合竞争新优势,构筑全球贸易枢纽;第二,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打造亚太投资门户;第三,推动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第四,提升进博会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建成国际会展之都;第五,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建设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第六,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贸易投资制度创新高地。
其中,围绕构筑全球贸易枢纽,《规划》重点提出,要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高地,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能级,持续扩大技术贸易规模;建设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探索推进数字贸易规则制度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功能,集聚培育国际化的数字贸易品牌,推动建设一批重要承载区,打造长三角全球数字贸易高地。
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规划》重点提出,要推动消费数字化转型,加快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升生活服务数字化水平,推进智能化终端设施建设,推进网络新品牌建设。
围绕建设全面建成国际会展之都,《规划》重点提出,要提升会展业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集聚高能级办展主体,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项目体系,创新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展会模式。
围绕建设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规划》重点提出,要推动供应链创新和应用,强化供应链物流支持,构建高效便捷的配送网络体系。推进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提升供应链服务平台能级,培育具有亚太乃至全球服务能力的专业服务网络。
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贸易制度创新
《规划》还提出,要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贸易投资制度创新高地。包括4个重点:
一是推进浦东新区、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率先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支持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验田。
二是推进虹桥商务区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做大进口商品集散规模,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加快形成联通全球的数字贸易枢纽,持续提升服务辐射长三角的能力。
三是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深化跨境贸易降费提速改革,推进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健全适应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法规制度体系。
四是优化国际经贸人才发展环境,加大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强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培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