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六大重点产业全面发展

日期:2021-04-14 来源:来源:上海科技报 作者:何巍颀 打印 返回


3.jpg

  东部中山公园片区、中部虹桥片区和西部临空片区的联动发展格局,航空服务业、“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时尚创意业、人工智能产业、金融服务业、生命健康产业……一批具有“长宁特色”的主导产业构成了张江长宁园的发展布局。

  其中,以虹桥国际机场为依托,集聚了5家基地航空公司,占上海基地航空公司总数的60%;以长宁区建设全国首个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上海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为契机,持续集聚优质企业,凸显领跑优势;以华为联通、缤谷大厦、新微智谷等一批创新主题楼宇为标志性载体,培育、引进2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形成了以科大讯飞为标杆,以深兰科技和西井科技等“独角兽”企业为代表,仙豆科技、乐言科技等众多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发展的产业生态,“虹桥智谷”品牌显示度不断提升。

创新创业要素加速集聚

  张江长宁园强化创新创业政策引导,加速集聚各类创新创业要素。

  科技企业蓬勃发展   园区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0%,其中人工智能企业占全区比重达三分之一。

  研发机构实力雄厚   园区拥有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和上海硅酸盐所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8个外资研发中心和6个国家级研发机构。同时,长宁区政府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合打造的金融科技功能平台已落地园区。

  双创平台功能提升   园区双创载体总面积达29.5万平方米,拥有6家科技园区、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1个国家级或市级众创空间,入驻孵化企业达4733家。

  创新人才加速汇聚   园区现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计8名,还有33名国家和上海市高层次人才专家,3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9名上海市领军人才和29名长宁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园区正不断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加速汇聚。

  知识产权显著进步   截至2019年,园区的专利申请总量达3574件,其中发明专利1739件,占比48.7%;获得专利授权总量达2043件,其中发明专利710件,占比34.8%。园区内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3件,较“十二五”末期增长了24件。

创新服务举措不断优化

  长宁园聚焦市场主体,多措并举,创新服务能级不断提升。

  制度性政策持续推陈出新   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验放分离、零等待”等改革创新举措先后4次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深入推进“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积极试点集群注册改革,制定区级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对园区企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鼓励创新政策不断优化   率先发布“在线新经济白皮书”;出台鼓励科技创新政策,针对“3+3”重点产业制定实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针对“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鼓励市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成果转化,加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应用和创新。

  人才创业环境日益完善   园区内的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功能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实现居住证、工作许可证的高效办理;“虹桥人才荟”服务品牌深得外国来华人士好评;出台“人才新政20条”,对高峰人才、重点产业人才、社会事业紧缺人才、高技能工匠人才等实施专项扶持。

未来打造智能创新集聚地

  展望“十四五”,力争到2025年,张江长宁园数字化转型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将张江长宁园建设成为创新经济、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开放经济、流量经济集聚发展的特色示范园区和智能智慧创新集聚地。

  张江长宁园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及国家和上海的重大需求,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充分发挥园区内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企业的优势,形成创新聚合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张江长宁园将优化园区产业体系,结合张江示范区、长宁区发展规划,立足长宁园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升级转型,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能级,加快做强重点特色产业,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打造新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服务业集群。

  张江长宁园还将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加强核心功能集聚,优化提升以中山公园商业中心、虹桥国际贸易中心、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为核心的东、中、西三大片区功能;围绕长宁园重点发展方向,进一步促进区域空间资源整合集聚,彰显各展所长、协同共进的综合优势。

入会
申请
关注
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