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上海市科协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上海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目标,对上海市科协,尤其是对市科协党建工作既提供了新的空间,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开展市科协的党建工作,按照市委研究室的要求,调宣部于2007年1月-5月组织开展了本项课题调研。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个案调查、专访、座谈等多种方式,在摸清上海市科协系统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的基础上,经过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形成了课题报告。课题报告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科协党建的目标和功能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协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具体包括:社会生活领域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要求重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型向网络型转变要求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整合功能;社会成员的需求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要求党组织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城市发展的重点从形态建设向功能开发转变激发科技人员的科技创造热情。
第二,科协党建工作创新的新要求。党对人民团体的功能和任务的要求始终十分明确并具有延续性。切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人民团体的政治职责,使其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团体必须落实的政治任务。密切党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对于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工作者献身于科教兴国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科协党建工作将成为落实新时期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阶段,加快科协党建工作创新,要求跳出传统体制下开展党建工作的思路,突破传统体制下党建工作的模式,根据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针对科协系统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探索新的体制、模式和方法。
第三,科协党建工作创新的新目标。即:重塑核心功能、构建组织体系,激发基层活力,扩大影响范围。市科协党组认为,加强科协党建创新的关键是重塑党组织的核心功能,即政治导向功能、协调各方功能、凝聚社会功能、自我完善功能。在明确科协党建创新目标和党组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市科协党组将推进基层党组织的体制创新作为突破口,通过党组织自身组织体系的完善在全社会科技工作者中构建最广泛和牢固的社会基础。
第二部分,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科协党建工作创新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市科协各级党组织在发挥政治导向和政治整合作用时形成了特有的做法:一是在科技工作者中积极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团结和动员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及社会稳定服务;二是坚持履行人民团体职责,代表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积极通过政协等组织对政府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三是支持学会理事会及理事长等的工作;四是在涉及学会理事会领导班子换届改选中,党组织主动协同理事会把握好人选推荐与考察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协调工作,发挥好引导作用;五是通过联情、联谊、联志等形式,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适时推选其优秀代表参与各级人大、政协、青联等工作,促进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第二,建立“三位一体”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一是试点建立学会理事会层面党的工作小组;二是在学会办事机构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三是委派党建联络员。
第三,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创新党的活动内容。市科协各级党组织根据科协工作的特点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以调查研究、培养典型、交流推介、示范指导、提供服务为主,多做协调、沟通、说服工作。科协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科协发展改革的大局,创新党的活动内容,增强党内活动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部分,和谐社会建设中进一步加快科协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和谐社会建设中进一步加快科协党建工作创新的必要性。报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必要性,即: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新目标;科协工作定位提出的新方向;加强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第二,进一步加快科协党建工作创新的理念和原则。即:突出党组织的政治整合功能;加强党建工作的综合性和协调性;提高党组织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第三,进一步加快科协党建工作创新的目标和建议。进一步加快科协党建工作创新的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转化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永葆先进性的实践,以组织建设为基础环节,以动员和整合科协系统各方面力量为依托,不断拓展党的工作新领域,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新体制,创立党的工作新机制,强化执政党的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功能,突出党的工作的渗透力,扩大党组织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进一步加快科协党建工作创新的建议有:进一步加强对科协党建创新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发挥科协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科协党建模式;进一步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形成科协党建工作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党务工作者队伍的能力;进一步拓展科协组织的工作舞台。